close

猴硐 花蓮 澳洲 瑛太 小琉球 

競爭優勢理論
[載至工研院國際合作知識網]
競爭優勢理論



Michael Porter(1990)於「國家競爭優勢」一書中所提出之鑽石理論模型(圖2.7-1),認為國家是企業最基本的競爭優勢,因為國家能創造並持續企業的競爭條件,政府不但影響企業所做的決策,也是創造並延續生產與技術發展的核心。一個國家內的某些產業為什麼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嶄露頭角,由可每個國家都有的四項環境因素(生產要素、需求條件、相關與支援性產業及企業策略、企業結構和競爭程度)來討論。
這些因素可能會加強本國企業創造競爭優勢的速度,也可是能造成本國企業發展遲滯不前的阻礙。

Porter認為產業的發展有特定因素,而不同的因素相互影響造成產業多變的形態。因此他提出鑽石結構模式來比較且解釋產業在不同國家的發展情形。此一架構將產業發展的基本因素分為六個主要部份:生產要素、需求條件、相關與支援產業、企業策略結構與競爭對手、機會以及政府。

1. 生產要素:國家在特定產業競爭中有關生產方面的特殊表現,如人力資源、自然資源、知識資源、資本資源與基本建設等優劣條件。

2. 需求條件:主要為本國市場對產業所提供產品或服務的需求。

3. 相關產業和支援產業的表現:主要指相關產業與上游產業是否具有競爭力。

4. 企業的策略、結構與競爭對手:主要為產業內企業的組織與管理形態,以及市場競爭的情形。

5. 機會:某些狀況發生會改變國家的競爭優勢與產業環境。如基礎科技突破、全球金融市場或匯率的重大變化、生產成本突然提高與戰爭。

6. 政府:政府透過政策工具與手段會改變產業的競爭環境與條件,如政府的補 貼政策會影響生產因素、金融市場的法規或稅制會影響企業的資金結構。而產業的發展也會影響政府的投資意願與輔助態度。因此在分析政府的政策時必須參考其他條件的情況。
Porter強調產業的優勢在於各項基本條件的互相配合,藉由這些關鍵條件配合的狀況,可以評估產業環境的變化與改變的效果。因此配合國家的特有資源條件與優勢,經過分析及評估,可以提供有效的資料,促使政府制定、執行、控制與規劃最有利於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。

 

1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龍至貴 的頭像
    龍至貴

    咖哩

    龍至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